集團黨委認真貫徹落實國有企業黨建工作會議精神,緊密圍繞集團融合改革發展目標和企業中心管理工作,加強黨的建設,從嚴管黨治黨,創新黨建工作思路,著力構建“大黨建、大宣傳、大維穩、大群團“工作格局,充分發揮黨組織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實作用,為集團的發展提供堅強的思想、政治和組織保障。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將“新發展格局”正式寫入黨的文件,并對此作出明確部署,表明了我們黨對經濟社會發展規律認識的深化,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的新發展,豐富和發展了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
“十四五”時期,是黨和國家事業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關鍵期。我們要把黨中央突出強調的“堅持系統觀念”貫穿本地工作實踐各方面全過程,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相結合,綜合考慮國內外發展趨勢和我國發展條件,錨定遠景目標、系統謀劃推動,確保經濟發展取得新成效、改革開放邁出新步伐、社會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民生福祉達到新水平、國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
2005年6月21日,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發表《弘揚“紅船精神” 走在時代前列》的署名文章,將“紅船精神”概括為開天辟地、敢為人先的首創精神,堅定理想、百折不撓的奮斗精神,立黨為公、忠誠為民的奉獻精神。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明確提出“保持制造業比重基本穩定”,這是在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五年規劃的建議中首次就制造業比重問題作出要求。為什么《建議》會提出保持制造業比重基本穩定的要求?
《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握世界發展大勢,立足當前、著眼長遠作出的戰略部署。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脫貧攻堅擺在治國理政突出位置,脫貧攻堅力度之大、規模之廣、影響之深,前所未有,譜寫了人類反貧困歷史新篇章,得到了國際社會廣泛贊譽。今年,我們如期實現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問題,在中華民族幾千年發展歷史上首次整體消除絕對貧困現象。這個足以載入人類社會發展史冊的偉大成就,深刻地向世界展現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顯著優勢。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綱領性文件,是今后五年乃至更長時間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行動指南。深入研讀《建議》可以發現,貫穿其中的一條主線就是:進入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習近平總書記在全會之前謀劃“十四五”規劃的過程中,在全會之后闡釋全會精神、提出貫徹落實要求時,也總是反復強調要把握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實際上,這三個“新”集中體現了《建議》的核心要義,也是我們深刻理解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的“鑰匙”。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擘畫了“十四五”藍圖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明確提出“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作為全面依法治國的重點任務和主體工程,法治政府建設對于法治國家、法治社會建設具有重要意義。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過程中,以規范行政決策程序為抓手,推動行政機關適應決策新理念、新約束、新要求,促進行政機關科學民主依法決策,勢在必行。
“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面對錯綜復雜的國際形勢、艱巨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嚴重沖擊,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砥礪前行、開拓創新,奮發有為推進黨和國家各項事業。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全面依法治國取得重大進展,全面從嚴治黨取得重大成果,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加快推進,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優勢進一步彰顯,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躍上新的大臺階,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決定性成就。